
津豫相髓
2022年1月下旬,天津,大寒。晚上,天津西站站台上寒风瑟瑟,一群身穿防护服的天津市红十字会工作者和车站工作人员正翘首等待一辆经停天津的列车进站。
车停稳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走上列车。他肩负一个造血干细胞运送箱,里面装有天津市捐献者小君当天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箱子里的温度接近当晚的气温,但箱内“生命火种”蕴含的能量,却能温热一个濒危的生命。远在河南的血液病患者已做好准备,盼着这份希望的到来;身处天津的小君,同样盼着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以最快速度前往它的使命之所。
“华容道”式“生死大考”
转眼间,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已近三年。原始株、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冲击着人类来之不易的秩序与安全感。
旅行、探亲甚至上班……曾经a习以为常的生活,变得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有一件事,不容任何不确定存在:造血干细胞捐献!每一例捐献的背后,都是一位远方的患者,在为生命作最后的抗争。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哲学问题,对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中华骨髓库)医疗服务部部长杜丹来说,却是每日工作都会被拷问的问题。冲破疫情阻碍,完成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和运送,是一道“华容道”式难题,更是不容有失的“生死大考”。
还好,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20余年来,中华骨髓库建立了包括国家级管理中心、省级管理中心、地市级工作站、采集/移植医院、HLA分型实验室等单位的全流程工作链条;在疫情之下,这一链条充分发挥沟通、协调、组织功能,成为血液病患者的“红色生命线”。
在这个链条里,有许多活生生的人——珍爱生命的人,甘于付出的人,不畏困难的人,勇担责任的人。他们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者、医护人员、运送专差、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甚至是造血干细胞运送途中遇到的许多普通人……但在患者的心目中,他们又是一样的人:“最美丽的天使,最伟大的英雄”。
2020年初,他们如何突破最凶险的病毒封锁,保证捐献?疫情后的首例手提造血干细胞运送出境,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疫情下,他们付出最大的爱、付出对生命最大的敬重,让生命与生命、真心与真心重叠在一起,力挽生命狂澜。
别样的“逆行者”
“我们正常人可以等疫情过去,远方的患者却不能等!”
2020年春,在全国人民共抗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骨髓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志愿者及工作人员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一场场“最美逆行”,用爱心扫去春日阴霾。
202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易先生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广西第3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易先生在22岁第一次献血时加入中华骨髓库,之后,他不仅坚持每年两次献血,还经常参加公益组织活动。2019年9月,易先生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他当即义无反顾地应允捐献。他说:“如果连这点希望都不给患者,我会很自责。就算过程再艰难,只要应该做的,我就要去做!”
易先生的这次捐献,正处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为了避免接触性感染,确保顺利捐献,易先生在确认未与来自疫区人员接触,且自身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乘坐专车从家前往南宁。除了每天乘专车到医院注射动员剂外,他一步不离地待在酒店房间,三餐都由酒店工作人员送到门口。
易先生救助的患者身在吉林且体重较大。首日采集造血干细胞数量不够,需要次日再采,这需要两位运送人员分两天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广西运送到吉林。
在医务工作者和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均因疫情不能离岗的情况下,两名吉林省红十字志愿者担当起取运造血干细胞的重要任务,南北跨越,护航新生。取送全程,两位志愿者均未进出医院,只在酒店、机场交接,尽最大可能保护志愿者。
患者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医生向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转发了患者妻子的感谢短信,简短数句,表达了对捐献者无私奉献和志愿者伸出援手的深深谢意。
蒙湘共架生命桥
“虽然几经波折,但能救人一命,总是值得的。”

不久前,在内蒙古工作的陈洋(化名),与一位血液疾病患者HLA配型成功。患者病情危急、捐献刻不容缓,但原定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所在的呼和浩特市疫情形式严峻,而陈洋所在的城市却没有采集医院。外省异地采集,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情急之间,去哪儿呢?
几天后,陈洋躺在湖南省长沙市某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的采集室里,看着造血干细胞采集机器慢慢运转。从内蒙古到湖南有近2000公里,这场爱心奔赴跨越了万水千山。
5年前,陈洋在河南老家加入中华骨髓库;2022年夏天,他接到了与患者初配成功的电话,“咱就是奔着救人去的,果断就答应了”。9月,他北上内蒙古包头开启创业之路,一边紧张地推动工作,一边与中华骨髓库内蒙古自治区管理中心保持联系,做好造血干细胞捐献前的准备。
谁料,9月底,内蒙古疫情再起,原定的捐献计划一再推迟。“患者不能再等了!”陈洋的心情很沉重。
在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的领导下,中华骨髓库内蒙古自治区管理中心努力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综合研判疫情防控、公共交通等各方面情况,报请中华骨髓库,研定异地采集计划,最终在湖南省红十字会和中华骨髓库湖南省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确定陈洋从内蒙古前往湖南捐献造血干细胞。他随即搭乘航班飞往长沙,包头市红十字会副会长于河陪护在侧。
千里之外的中华骨髓库湖南省管理中心得知陈洋的情况后,全力协助,免去志愿者转库手续。在严格落实防疫政策的前提下,省红十字会紧急为陈洋和于河租下一间临时住所,并连夜沟通当地卫健委、防控办等部门,帮助二人将“集中隔离”申请为“居家隔离”,还为他们准备了应季衣物、洗漱包、热水瓶、被子、食品……为这场特殊的捐献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中华骨髓库国家级管理中心、湖南省管理中心与采集医院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细致的工作对接,对陈洋实行闭环管理,每天安排专人为其进行核酸检测、注射动员剂,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虽然疫情造成诸多不便,但在注射动员剂和采集的过程中,陈洋丝毫没有感到孤单。他感慨:“来湖南9天了,这里很暖。”暖,既是初冬内蒙古与湖南的温差,也是来自两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爱心、关心和悉心照料。
注射动员剂的第三天,陈洋和于河解除居家隔离。他们一起出门,在附近走了走。眼前的万家灯火让陈洋不禁感叹:“虽然几经波折,但能救人一命,总是值得的。”
在注射完最后一支动员剂后,陈洋开始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希望他(她)赶紧好起来。”听说患者体重比自己重,陈洋还嘱咐医护人员,一定要采够细胞数,利于对方康复。4个小时后,留有余温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被分离出来,带着蒙、湘、豫三省的祝福与期望,立即启程,赶往患者身边。
跨越万里的爱
历时两年,行程近14000公里,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骨髓库的境外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被按下了“慢放键”,但为境外患者服务的检索、血样邮寄工作未暂停,各省级管理中心、地市工作站的积极作为,适配志愿者的爱心配合从未停歇。
2020年1月,美国骨髓库为一位亚裔患者向中华骨髓库申请检索配型,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安排邮寄血样到国外实验室,故外方终止了后续流程。2021年5月,美国骨髓库再次提交了检索申请;7月,移植医院选定了志愿者在国内实验室进行确认实验。2022年4月22日清晨5时,装载着捐献者造血干细胞的爱心“大蘑菇”(气相液氮罐)顺利送达美国患者所在移植医院。这场历时两年,由175封往来邮件沟通协调,途经天津、北京、香港直至美国,行程近14000公里的爱心接力圆满完成。
其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波折——2022年3月10日凌晨1时25分,中华骨髓库收到美国骨髓库的电子邮件告知称如果无法协调好国际货运公司,此次捐献将被迫取消。此前,美国骨髓库推荐的两家货运公司均因无法办理出关手续而放弃合作。
根据计划,志愿捐献者将于3月11日入院注射动员剂。如此时叫停捐献,对于志愿捐献者和省级管理中心都是很大的打击,要推翻采集计划,重新协调各方时间。此前,这位身为人民教师的天津捐献者已经为了配合捐献时间,调整了自己的课程安排。
3月11日凌晨5时,中华骨髓库医疗服务部境外协调员难以安睡,时不时翻看手机邮件想要知道多方协调最后结果。终于,美国骨髓库同意按原定采集计划进行,同时协调新的国际运送公司。3月16日,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从捐献者到各级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终于松了口气。
随之而来的关口是造血干细胞的运送。3月17日,北京脐血库完成了造血干细胞制备和冻存工作。这份生命的礼物时刻准备着运往大洋彼岸,救助那位期盼已久的患者。
然而好事多磨,先是国外邮寄过来的运送箱由于配件缺失无法正常工作,需要等待重新邮寄;再是无处“安放”移植医院需要的血样试管……各种后续问题“不断涌现”,为此例冻存造血干细胞运送工作增加了诸多障碍。
4月2日,中华骨髓库向海关申报的血样申请没有通过,需要退回重新申报,很可能赶不及原定5日的航班。临近清明假期,工作人员很担心退库时效,如果5日无法顺利退出海关仓库,气相液氮罐就会有超温危险,严重影响造血干细胞质量。
随后两天,大家紧锣密鼓准备文件、更新手续。8日,原计划运往美国的冻存造血干细胞运回北京脐血库,经专业核查,气相液氮罐内有液氮挥发的白色气体,标本外观检查正常。11日至13日,第二次商品报检、海关申报、预定航班等工作相继完成。19日,重达35公斤、被称为“大蘑菇”的气相液氮罐满载着冻存后的捐献者造血干细胞终于“走”出了国门。
20日,“大蘑菇”经香港至美国安克雷奇泰德史蒂文斯国际机场再转机至洛杉矶国际机场。21日,货运公司在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协助美国骨髓库办理清关、入关工作。22日凌晨, 美国骨髓库终于发回造血干细胞送达的确认邮件。

小君捐献期间每天接受院内核酸检测。

小君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抵达河南郑州。


奔赴广西取运造血干细胞回吉林的两名志愿者。

经第二次海关查验,“大蘑菇”走出国门。
本版图文由中华骨髓库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