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静升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基层组织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的“神经末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红十字会适应新时代要求,协同做好农村社会治理有三个维度的思考。
多元主体层面的角色维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加强基层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社会组织协同作用,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一是明确红十字会的善治“助手”定位。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发挥着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农村较城市而言,自身更具有脆弱性,农村社会治理的重点在于解决群众关注的涉农热点难点问题,更需要不同主体相互合作、发挥力量。红十字会在协助党和政府为主导的农村社会治理中,要明确“辅助”的功能定位和“助手”的角色定位,加强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尤其是专业协会、基金会、社团、民非组织等社会组织和医疗、教育机构合作,调动多方资源服务农村易受损群体,促进有效治理。
二是坚持做人道资源的“动员者”。红十字会做好农村工作,首要重视农村社会募捐资源和农村志愿服务资源。一方面,立足乡村振兴事业,把面向社会募捐摆在突出位置,提升互联网筹资水平,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的筹资工作格局,通过红十字会等组织实现社会爱心汇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和农民的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红十字会协同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参与主体作用。
三是重塑并提升红十字会社会认同。多年来,红十字会在救灾、救助、疫情防控等作出了积极贡献,“博爱家园”“博爱送万家”“救在身边”“爱心相髓”“生命接力”“小天使”“天使阳光”等已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公信力和知晓度的品牌标签。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规范公益项目运作,探索“红会搭建平台,孵化公益组织和项目”的共享发展模式,与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实现共享发展,在构建良好公益生态中当好社会组织枢纽。
组织体系层面的结构维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各级红十字会理应跟紧时代脉搏,跟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脚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与相关部门、其他群团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工作协作机制,精准把握时代和人民的最迫切需求,从更广泛意义和更深层次上实现组织的服务目标和发展宗旨。
一是打牢红十字会基层基础。红十字会基层组织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根基和土壤,必须把强基层基础作为夯基固本的重要工程。要努力健全红十字组织体系,深入推进市县级红十字会依法理顺管理体制,建好用好博爱家园、博爱卫生站、红十字救护站、应急救护实训基地等服务阵地,把生命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二是赋能基层工作者队伍。打造一支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会员、志愿者队伍十分必要。人道项目在农村实施后,会产生一批参与者、受助者、捐赠者、捐献者,他们对项目有了一定了解,而项目的实施又加深了这些群体对红十字理念的理解,应当动员、吸纳相关群体从事红十字基层组织的具体工作,积极发挥特长。引导一些受助者变为施救者,把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奉献,实现爱心在乡村的传递。
三是升级人道项目平台载体。通过农村“博爱家园”等项目,省、市、县、乡、村五级红十字组织联动,把防灾减灾、应急救护、人道救助等方面工作向一线推进,把“三救”“三献”工作落实到基层,建立基层红十字会工作实效评估机制。按照新阶段新要求,大力开展基层项目点升级工程,更加注重资源整合后的合力效应,更加注重农村群众需求、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社区工作层面的行动维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强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最大限度激发促进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农村居民学会自救互救、乐于守望相助、意愿生计发展,在农村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健康卫生知识普及、乡风民风优化等方面,红十字会大有可为。
一是延伸农村社区参与触角。各级红十字会作为农村红十字会基层组织批准设立和监管单位,应加强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建立健全业务培训、会员发展、志愿者管理、社会救助、募捐管理、信息公开等制度,推动村一级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与当地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红色旅游资源等基层公共服务场地和设施相融合,丰富红十字服务站、红十字之家、博爱卫生站、博爱超市等服务点工作内容,提升服务功能。
二是增强农村人道救助“造血”功能。在开展农村社区人道救助方面,应当积极转变思路,逐步淡化甚至淘汰传统的“输血疗法”,更多研究推出“造血治疗方案”,使基层红十字会农村人道救助服务更加精细化和可持续化。打通与社区其他组织机构的共救、共享渠道,扩大与提供相关专业服务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优势互补、同向发力,促使邻里互助、传递温暖。
三是提升农村社区培训效果。打造面向农村的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加强高素质救护培训、养老护理等师资管理,建立专兼职互补的师资库。拓展面向农村的培训内容,将培训内容从现场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拓展到与农村居民生活健康、新冠预防及康复等,避免脱离农村实际需要开展培训。
四是开展内容具象的生命教育。进一步把红十字文化和“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在农村具象化、生活化,用村民自己的捐献故事、奉献故事、受助故事、奋斗故事感动身边的人。围绕农村最易受损群体,开展自然生命教育,突出保护村民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开展“救在身边+、爱心相髓+、生命接力+、人道救助+、养老服务+”等生命教育行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找到农村红十字生命教育的价值引领和情感共鸣,不断赋予事业发展新的动能。
(作者系安徽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和捐献事业部副部长)